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44学时 让大学生体质更强健
- 2014-07-11
规定大学生有一定强度和量的体育锻炼,其目的是以最低的要求,保证其身体的健康。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出基本要求,最受益的是学生个体。
教育部近日出台政策,规定高校必须为一、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(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)的体育必修课;大学生毕业时,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“结业”处理。因为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,引起广泛关注。
众所周知,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,尤其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,已经成为困扰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。因此,教育部新规的出台,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,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出基本要求,引起大学生以及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视。
然而,政策发布后,一些学生关注的不是如何想办法加强锻炼,提高体能,顺利达标,而是质疑为什么体测不合格不能正常毕业,这个规定是不是侵害学生权益。
实际上,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出基本要求符合国家《体育法》的规定。从具体操作而言,大学生生毕业时体测达不到50分按结业处理的规定,已经是一个低标准。2007年4月颁布的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实施办法规定:“普通高校学生毕业时,《标准》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的按照‘肄业’处理”。新的规定,只一字之差,反映了管理部门的无奈和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问题的良苦用心。
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出基本要求,更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。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,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劳动者个体人力资本的质量。从个体而言,人力资本包括身体、情感、智力、经济基础等多个方面,其中身体资本是基础,而身体资本的核心是体质健康水平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似乎成为一种趋势,困扰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储备。而导致国民体质健康下降的症结,是全体国民在日常生活中体能活动大大减少。更严峻的形势是,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国民体能活动水平的下降,包括学生体能活动水平的下降,速度太快。研究显示,美国自1965年到2009年的44年期间,身体活动水平下降了32%,而中国,自1991年到2009年,只用了18年,身体活动水平就下降了45%。
在本次教育部出台的政策中,明确了大学期间,大学一、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节体育课学时的规定。精细计算发现,这个规定仅仅是要求大学生在一、二年级每周有两个学时共90分钟的体育活动,仍然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体能活动时间标准,是一个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容易执行的标准。
显然,规定大学生有一定强度和量的体育锻炼,其目的是以最低的要求,保证其身体的健康。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出基本要求,最受益的是学生个体。
研究显示,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人,在其一生中,可能具有的优势是:发展成肥胖者的机会只有运动不足者的1/10;在同样条件下,考试成绩可能提高40%;在一些国家,吸烟、吸毒等危险行为的几率将有所下降;一生的收入比别人多出7%-8%;医疗费用每年可以节省2741美元;一生中生病的时间缩短,致残率比别人低1/3;平均寿命可能增加5年。
显然,大学生们如果爱好体育,坚持体育锻炼,无论是对于国家建设还是对其一生的幸福,都是有益的。(吴键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)
《中国教育报》2014年7月11日第2版
扫下方或长按二维码加微信可协助上报